文学专栏 | 日本文学、俄法文学对比
2021年6月7日
InVisor学术科研
InVisor课题型科研推荐 | “你爱我,我爱你”深深地刻进了我的DNA……
2021年6月22日

网络文学真的难登大雅之堂吗?——文学鄙视链

据说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存在隐性的鄙视链,咱文学界也有鄙视链的存在。。不过这也正常得无可厚非。就像买衣服鞋子一样,不考虑价格,我们也会欣赏质量好、设计好的,而对于质量不好、设计感差的则嗤之以鼻,对吧?所以今天呢,InVisor芳老师想谈的是关于网络文学与传统严肃文学的对比,以及其因为质量而导致产生的相对鄙视链。


首先,大伙儿先来和芳老师一起来明确一个“网络文学”的定义:

网络文学是指哪些文学样式?只要在网络上流通的就算?

当然没这么简单。其实狭义上的网络文学是指:用网络技术创作的文学。像“超文本”文学,就是以电脑数据库作为文本储存之地,而其阅读过程也是科技的艺术 。举个例子,台湾“歧路花园”网站上《西雅图漂流》一诗,点击“启动文字”,诗歌的文字就真的开始漂流并消失于界面,如此读者就会体会到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从而完成了文学的审美体验;再如美国作家Rick Pryll创作的Lies,读者通过在每一次鼠标选择“Truth”&“ Lies”中完成阅读体验,不同的读者点击不同的超链接,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故事发展逻辑。换言之,读者所阅读的故事是读者自己和作者Rick Pryll共同创作的——这是一种依托网络技术完成的良性的互动创作。 然而然而,今天芳老师要讨论的“网络文学”并未如此先进成熟。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目前的网络文学其实只是依托网络作为一个“码字”和“发表”的平台,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比只是非常浅层的变革,并没有深入挖掘技术可能带来的艺术魅力从而实现文学“质”的革命。

那当前的网络文学和传统纸质文学有哪些区别?这些区别又如何造成网络文学的粗制滥造??

区别如下:

一、创作主体:作家

传统作家基本都是精英知识分子,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深刻、趣味高级,具体到中国则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虽然后来的商业写作稀释了这种宏伟抱负,但仍然是一个深入影响作家群体的传统)。

而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呢?任何人。只要识字且会上网,都可以成为网文作者——人们基本上用“写手”代替“作家”来称呼他们,可见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相比,“写手”这类人群的目标性更强,就是“写”字,而“作”(创作)的成分被大大减弱。

二、写作目的

如前所述,传统作家的创作要么为抒发己志、要么为启蒙民智、要么为满足自己对于语言艺术形式的追求…… 总体上是崇高的、雅致的。

而网文作家则倾向于自娱自乐、消遣寂寞——靠网文出名的宁财神这样说:“以前我们哥几个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说咱们为了什么而写,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目的,是为了那些个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只是该换个名字,叫记录。”写作目的之差异可见一斑。

三、创作发表机制

以前的纸质文学发表需要经过漫长的步骤——投稿专业文学刊物、刊物筛选、审核、编辑校阅、印刷发表——就算是以“玩世不恭”闻名的王朔也逃不过这些繁文缛节。因此作家就算不是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是为了作品能够发表,也不得不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而网络文学相比起来基本上是“即写即发”,就算需要审核,其步骤也是简要得多。没有了专业人士品评的严格把关,大部分写手不愿意耗费大量精力来完善自己的作品,而读者们看网文也只是消遣,为了“爽”,不会像阅读名著一样充满敬畏与审慎。这就导致网络文学市场泥沙俱下、良莠不齐。

网络技术加速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同样是连载,以前的报刊连载无法将读者的阅读感受如此及时地告知作者,所以作者的创作仍然是封闭性的、个人性的——作者可以尽其所能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感;而网络连载则几乎实现了“写手”与“粉丝”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甚至有作者直播写作,直接从弹幕里面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所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网络文学的最终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它是开放的、互动的,是集体的狂欢 ——作者作为创作主体的自主性被轻易地裹挟了

此外,网文写作的匿名性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创作主体卸下了应该承担的责任 。像“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等,基本上每一个网文作者都是用的虚拟网名,这就使得我们对于屏幕对面的那个现实中的人一无所知,这种写作的隐秘性为写手带去了空前的自由与轻松,但同时也带去了不负责任、随意敷衍的暗疾。这都是科技与消费对人文精神造成破坏的体现。

四、阅读受众

传统严肃文学的读者一般同为精英知识分子,或者是接受文化教育较多的学生群体,甚至还有专业的批评家来分析文本的价值到底几何,所以这也给作者带来了一种反逼式的动力,使得文本无论是深刻性、文学性乃至经典性都大大增加。

然而网络文学的受众与其创作者一样,也可以是任何人,既可能有学生白领,也可能有工人农民。他们阅读网文不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而是与网游无异,同属于消磨时光、排遣寂寞的游戏工具。此外,实体阅读与网络阅读带给读者的体验也大为迥异:实体书有一种真实感、严肃感,人们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正襟危坐、追问真实;网络则消解了这一种实体感,什么都是虚拟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网络文学与现实明显切割 。传统纸质文学虽也多为虚拟,却需要人们运用一定理性将其区分。

五、一般特点

出于上述几个原因,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最终呈现出来的面貌就大相径庭了——

传统纸质文学一般是严肃的、崇高的甚至神秘的,其语言常常十分考究,文章结构也是多样又不失清晰,且往往寄托了可贵的人文精神,纵有不佳的作品,也会在数量众多的佳作奔腾而过之时销声匿迹。

而网络文学的语言则是口语化、结构上则是碎片化,甚至总的来看呈现一种类型化的倾向。打开“起点中文网”的主页,我们会看到“玄幻”、“武侠”、“都市”等等分类,而且每一类型下的作品数量相比于传统文学都是爆炸级的,仅就“玄幻”一类就已达72万。

我们不禁会问:网络写手的创作力如此惊人?

然而只要我们随便读几篇就会发现,很多作品都显现出同质化的倾向——信息传播的迅速使得写手们不重原创重发表,而网络的“复制粘贴”技术则十分益于他们实现这一目标。于是作品流于平面化、肤浅化,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很多小说基本上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果,结构的杂乱无章也让很多读者愤怒不已。这些“快餐文学”也与消费社会互为因果,是商业浪潮下必然出现的文化垃圾。

在思想层面上来说,这些类似于流水线生产的文学作品无法负载深刻的哲学命题,它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感官上的快感,是精神麻痹下的幻觉,呈现其上的只能是被架空的价值选择

但是,网络文学真的难登大雅之堂吗?

并不然。

正如前面所述,网络文学一个革命性的品质就是:自由性

自由性带来许多好处:写作发表不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纸笔),仅只要手机在身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作;无须跨入体制的大门,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文字;获得认可不依赖公开的出版发行而只需网友的点击量;宽松的审核机制和几乎无门槛的准入机制,让真正来自广阔民间的声音成为主流……这些都使得网络文学相比传统文学更容易高扬文学自由独立的品格。

除此之外,我们上面提到的类型化似乎是一种反面的特征,但也还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类型化不能出经典吗?网络文学尽管在科技与消费之下不断向“媚俗”靠拢,但它也显出了消解、颠覆的倾向。

网络文学以技术为旗帜,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产物。其思想也往往带有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色彩,它打破了崇高、消除了中心、叛离了传统、瓦解了意义。

比如都市小说《我爱上那个坐怀不乱中的女子》(“榕树下”网站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获奖作品),猜测“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是过去受过创伤且还未愈合,有些甚至将其几近演绎成了一个阳痿不举的废人,这对于传统神圣道德价值观不可谓不是一种亵渎 。可是这“渎神”却暗含反抗精神,它是对官方话语、精英意识的反叛与嘲弄,是对主流价值观下某种伪道德的无情揭露。这些特征也是很多后现代主义名作共享的,为何要仅仅因为其属于网络文学就低看三分呢?

因此,网络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具体需要做的是: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好这样一种电子技术与新生的自由写作空间,使之与传统精英文学的精致、深刻以及经典性相结合,从而生成网络写作特有的电子诗意(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超文本”文学),使其焕发出下一阶段主流文学的另类的生机。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InVisor学术科研!喜欢记得点赞收藏转发!双击屏幕解锁快捷功能~

如果大家对于SCI/SSCI期刊论文发表」「SCOPUSCPCI/EI会议论文发表」「名校科研助理申请」等科研背景提升项目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大家来戳一戳InVisor芳老师(一般人芳老师是不会告诉ta客服微信滴:invisor003,记得备注“学术科研”哈~~~)❤️

参考

  1. ^ab赵宪章.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102-105
  2. ^abc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J】.文艺研究.2002(05):74-82
  3. ^ab邵燕君.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43-152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