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or学术科研
连外卖都选择困难的我,怎么做好人生的选择?
2021年6月2日
网络文学真的难登大雅之堂吗?——文学鄙视链
2021年6月15日

文学专栏 | 日本文学、俄法文学对比

翻译村上春树的林少华说过:日本文学不宜多看,越看人越小,越内敛,缩进壳里钻不出来;俄法文学则越看人越大,越外向,令人拍案而起奋然出阵。林少华先生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因为日本文学是一种内省的文学,而俄法文学是一种外向的文学。当然,芳老师鼓励各位同学都看看!日本文学中也不乏经典~(对文学类科研课题感兴趣的同学欢迎狂撩InVisor芳老师vx:invisor003)


【内省的日本文学】

芳老师先举两个例子来感受一下日本文学的总体氛围。

  • 川端康成《雪国》
川端康成 | 图源:网易

第一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其代表作《雪国》,讲述了一个东京都市男性岛村三次前往雪国乡村,与当地一位艺妓驹子以及驹子的女友叶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岛村作为一个无衣食之忧却也无人生目标的都市人,认为生存不过是一场“徒劳”,所以他企图前往僻静的雪国,贴近自然以感受生命,却没想到在自然景象之中也能品出一股哀伤与徒劳的意味。

小说中的两位女性都如雪一般美丽纯洁,但也都与外部世界相隔万里,那一份“徒劳”的情感态度也为驹子和叶子所共享。岛村这个人物其实是外界的象征 ,驹子和叶子都想过跟着岛村离开雪国进入都市,可最终都未果,这也象征着她们向外界求援的失败。故事的最后叶子丧身火海从高楼坠下,但是却“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

可见川端康成认为“死”竟是一种解脱与归宿,实在是凄美又残忍。

川端这句文字其实是日本传统价值观的浓缩,诺贝尔颁奖词这样评价:“(他)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一言以蔽之,川端在《雪国》中想要传达的就是一种虚无主义,但这一虚无与西方“上帝死了”这般否定传统的虚无不同——川端康成反而是日本传统美极端的拥护者,他的虚无体现在对于客观现实的无视,转而委身进入传统与幻象所构筑的封闭世界之中 。这也就是林少华所谓“缩进壳里钻不出来”。

  •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语录 | 图源网络

第二就是不得不提的村上春树了,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渡边从中学到大学几年间的成长故事,这样的成长由主人公身边人的接连自杀,以及他与几位女性的恋爱与性爱组成。

尽管作品中处处充斥着西洋音乐、西方文学等现代性元素,但还是不难发现其创作思维中留有日本传统意识形态的深刻烙印。

与《雪国》异曲同工,主人公渡边其实也是外部世界的象征,他在中学交的朋友木月和直子,则想要借助渡边向外走出开去,就像直子所说:“我俩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我们一天一天长大,必须到社会上去。所以对我们来说,你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你的意义就像根链条,把我们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链条。我们力图通过你来努力使自己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结果却未能如愿以偿。”

然而这一模式仍以失败收尾,木月永远停留在了十七岁,直子永远停留在了二十一岁。

再来看作品中蕴含的生死意识,似乎也是日本所特有的对于“死亡”十分宽容乃至崇拜的态度。渡边从中学到大学短短几年,经历了木月、初美、绿子父亲、直子等人的死亡,这对于一个由十几岁长成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不可谓不残酷。

然而渡边显出了异常的坚强,他回忆性的语气也几乎不带任何强烈的情感。木月死后,他悲痛之余却十分冷静地总结出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一感悟,也唯有直子之死令渡边表现出了难耐的悲痛与空虚。

此外,这部小说同样从头到尾由一种悲伤、克制又绝望的情绪所笼罩。

木月白天还在与渡边“无忧无虑”地消遣,晚上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敢死队”表面积极向上,却在某一天莫名其妙地消失;初美爱上信奉独身主义的清醒得可怕的永泽,最终也走向自我毁灭;绿子看似放浪形骸,殊不知她从未感受过父母的关爱且历经了一个又一个家人的逝去;绿子父母双双在没有尊严的病床上死去;成熟的玲子也不断遭受外界不可控因素对于其敏感心灵的猛攻;最可悲的似乎是直子,她几乎从未卸下心中的芥蒂,失语、情绪波动、无法写信等等表现,说明其内心一直都无法放过自己,所以最后也不得不逃向死亡;而主人公渡边,在他自己的叙述中看起来正常且坚韧,可是敏感的读者会发现他的心灵亦有缺失。

可见,这些人的痛苦主要并非外部的贫穷、战争、不公等等造成的,而主要是一种形而上的情感失序

书中这样写道:“我四周的世界则面临一切沧桑巨变。约翰·科尔特兰死了,还有很多人死了。人们在呼喊变革,仿佛变革正在席卷每个角落。然而这些无一不是虚构的毫无意义的背景画面而已。”

就如同书名所概括的,每一个人都身陷自己的“挪威的森林”——“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一个人来救我。” ——直子的自白也是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自白。每一个人都没有声嘶力竭地向别人求助,都内敛地缩进自己的壳里直至死亡。

综上,我们可以说日本文学是一种内省的文学,这植根于他们“封闭”的文化心理结构,无论是自己有难了麻烦别人帮助自己,还是为整个人类世界的出路出谋划策,他们都不在行,他们注重的只有自己是否尽到了对社会集体的责任,所以林少华说日本文学“越看人越小,越内敛”。从这一层面来说,俄法文学就与日本文学迥然相异了。

【外向的俄法文学】

首先,俄法文学实际上都属于西方文学系统,都孕育于西方文明这一重视个体、张扬个性的文化土壤。

可以知道俄国文学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民性”,无论是封建官僚、农奴还是下层的小人物,都是俄国作家创作的重要素材,这也就赋予了俄国文学以深重的现实性。果戈里笔下的钦差大臣、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农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都是俄国文学画廊里顶极重要的形象。就算是描写苦难,俄国作家们也十分重视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并予以大幅的揭露,而且还会在作品中亦或给出救世良方,亦或展望未来的美好蓝图,这些宏大的视角都是日本文学所无有的。法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风格差异就更明显了。

我们此前的文章里提到法国文学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十分看重个性的表达。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讽刺、揭露和批判也是法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作品。就算写苦难也是展现出压力下的优雅,讲述人类如何战胜命运,并探求全人类的出路,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所以说,俄法文学和日本文学对比起来是外向的文学,那里面蕴含的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拍案而起奋然出阵”。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InVisor学术科研!喜欢记得点赞收藏转发!双击屏幕解锁快捷功能~

如果大家对于SCI/SSCI期刊论文发表」「SCOPUSCPCI/EI会议论文发表」「名校科研助理申请」等科研背景提升项目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大家来戳一戳InVisor芳老师(一般人芳老师是不会告诉ta客服微信滴:invisor003,记得备注“学术科研”哈~~~)❤️

参考

  1. ^ab李芒.川端康成、《雪国》及其他【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01):52-58
  2. ^abc村上春树.(2018).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