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or学术科研
科研搬砖人的朴实经验分享:如何有效预防过劳?
2021年10月20日
InVisor学术科研
纪念鲁迅诞辰:鲁迅的文字有多一针见血?(下)
2021年10月26日

纪念鲁迅诞辰:鲁迅的文字有多一针见血?(上)

InVisor学术科研

InVisor学术科研

如果说每一个民族都有每一个民族的脊梁,那么鲁迅则是我们民族没有争议的先锋——出身望族使得鲁迅饱读诗书,家道中落又让其看遍世间冷暖;天性的幻想、激情为鲁迅带来活气与爱心,生命的重责又让其不得不满怀疑心与悲观;西洋的先进思想赋予鲁迅启蒙先驱的勇气,中国典籍的浸润则让其摆脱不了传统文人的软弱……

就是因为走在这样一条矛盾重重的人生道路上,鲁迅在针砭时弊之时才显出前所未遇的一针见血

(对文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欢迎戳戳芳老师vx:invisor003)

鲁迅

对青年

鲁迅先生在立志于拯救国民性之时,将青年作为未来之中坚力量,在《狂人日记》末尾就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的呼号。

但是,当时的青年人们让他失望了——

早在写作《狂人日记》之前的杭州任教期间,鲁迅先生就已觉出青年人的无情与不堪大任:在一次化学课上,鲁迅将要展示氢气的实验,放好氢气瓶后却发现忘带火柴,便告诫学生勿动氢气瓶,以免空气进入引发炸裂。可是取火柴回来一点,就被炸得满手鲜血,而刚才前排的学生也早已挪向后排——他们是存心捉弄教员!

再看二十年代中叶,屡屡攻击他的竟是他喜爱的青年学生,善于告密抓捕的也是他们,他的一个学生廖立峨乃竟死乞白赖在他家白吃白喝七个月之久——这样无辨别力、无善心、无德行的行径,使得鲁迅对青年人彻底失望,认为他们与“华老栓”也无异处了。所以那之后他在批判国民性之时谈论的“群众”,就已经将青年人包括在内了。

于是他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我现在已经看不见这出戏的收场。”

青年学生不就是这般容易被煽动吗?以为是新生的革命力量,殊不知在缺乏常识和良知的情况下,青年往往是杀人杀得最厉害的——想想十年浩劫中,最为可怖的不就是青年吗?他们“热血沸腾”,用无知的革命冲动埋葬了多少生命!

1918年5月15日,鲁迅《狂人日记》发表

对国民性

鲁迅先生最为一针见血的是针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首先就是我们民族的奴性

先生在《灯下漫笔》中将汉民族的民族史简单粗暴地概括为两段: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仔细想想岂非无理?

他还发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信哉斯言,例如:若上位者宣布你价值一百万的房产给你九十万征收了,你是万万知道被剥削了的,但若是通过一番宏观调控让你的房屋贬值一半,那现在怕是八十万征收了你都要感激涕零;平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统治阶级先吞掉三分之二,再将剩下的三分之一分发出来说是福利保障,民众不也欢欣鼓舞吗?我们就是这样容易被愚化、被驯服,岂不是“奴在心者”而不自知吗?

而这样被奴役的社会是如何稳定几千年而不起暴乱的呢:

“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这简直是把奴性的里里外外都剥露得干干净净了!

其次就是我们的“看客”心理

且看《示众》中,人们争相探头观看砍头的场面,似有节目在演出——对生命的漠视、对他人苦痛的麻木,简直一览无余。这一份“看客”心理在《祝福》中更是可见一斑,鲁镇的人们充当“看”的角色,“祥林嫂”充当“被看”的角色,中国社会的民情不就是这样一份“看与被看”相得益彰吗?就是在今天也随处可见:“吃瓜群众”的诞生不就是新型的“看客”吗?

此外,死要面子活受罪、比丑心理、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以祖业骄人”……这种种精神顽疾,更是在《阿Q正传》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那讽刺笔触之入木三分,让当时的许多人都几欲对号入座,以至于

“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一段仿佛就是骂他自己。因此便猜疑《阿Q正传》是某人作的,何以呢?因为只有某人知道他这一段私事。……从此疑神疑鬼,凡是《阿Q正传》中所骂的,都以为就是他的阴私;凡是与登载《阿Q正传》的报纸有关系的投稿人,都不免做了他所认为《阿Q正传》的作者的嫌疑犯了!等到他打听出来《阿Q正传》的作者名姓的时候,他才知道他和作者素不相识,因此,才恍然自悟,又逢人声明说不是骂他。”

就是在百年后的今天,熟悉中国社会的你我也必然不会对这些丑态感到陌生。

当然,有人说了,鲁迅这样批判国民性是否过火,“这是在故意丑化中国人!”“鲁迅的文章就应该从教材中删除,戾气太重!”“这是在给外部势力递刀子!”

但芳老师觉得,这些言论不又再次印证了先生所批驳的国民性吗?中国人太追求岁月静好,不能接受残酷的真相,总在寻求调和、调和,好像不说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一样。不揭开伤疤对症下药,我们又如何能防止旧疾复发呢?就像先生说的,一辆将要翻的车,帮他扶还不如索性推倒再帮他抬,这样更省力也更能见效

看鲁迅的文章,要进入历史:在当时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语境之下,西方先进思想是救亡图存唯一的救命稻草。更别说鲁迅并非“后殖民”理论下,站在西方人立场上对于东方颐指气使的批判,而是在深刻体验中国传统得失之后具体化的讨论

先生实在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满口冷漠的讽语,背后却是最广阔的爱,有多么爱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有多么急切严厉的厌恨。要不然先生如何会在生命作结之时道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样悲天悯人、爱意深广的语言来呢?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InVisor学术科研!喜欢记得点赞收藏转发!双击屏幕解锁快捷功能~如果大家对于SCI/SSCI期刊论文发表」「SCOPUSCPCI/EI会议论文发表」「名校科研助理申请」等科研背景提升项目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大家来戳一戳芳老师(一般人InVisor芳老师是不会告诉ta客服微信滴:invisor003,记得备注“学术科研”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