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活一辈子一定要看一遍《百年孤独》?

InVisor学术科研
InVisor科研项目推荐 | 游戏产业的高光时刻来了吗?
2021年8月18日
InVisor学术科研
让偶康康!今天又有哪些小可爱跳进写论文的这些坑了(下)?
2021年9月27日

为什么人活一辈子一定要看一遍《百年孤独》?

诺贝尔经典、拉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国内早已荣据各推荐榜单前列,然而盛景之下仍有很多读者埋怨自己“读不下去”。尽管网络上的“速读视频”层出不穷,但关于老生常谈的“魔幻现实主义”,鲜有从作品技巧思想具体展开的,于是芳老师希望在这两方面的介绍能够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

先讲故事——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在一个名为“马孔多”的小镇从无有到建立、从兴盛到衰亡长达一百多年的家族故事。回答略长,芳老师先给大家比个心,希望大家能耐心看!下!去!

对文学类科研感兴趣的同学,欢迎戳戳芳老师vx: invisor003

这一家子的关系梳理如图:

家族谱系图 | 图源网络

再说叙事技巧——

《百年孤独》现代性的叙事技巧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可谓一骑绝尘,最著名的还是那段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以上这种的倒叙手法我们今天已经司空见惯了,电视剧开头还有一众小说家今天都会用这个。

著名的作家,比如受马尔克斯影响很深的莫言,他的《红高粱》也是这个开头:“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

他的《檀香刑》这样开头:“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

但马尔克斯这段开头,你细品,细细品。可不仅仅是倒叙这么简单,因为“多年以后”还多次出现在了之后的文本中。现在-未来-过去-现在,这作为小说总体叙述结构的时间层是一个圆环,将小说内容完整地、巧合地限制在了这一时间维度之内。

这一跳跃的时间维度,正是大家看不懂也看不进去的一个原因之一。

奈何,“多年”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点,马尔克斯有意制造这样的模糊性,大大消解了小说的现实性。不仅仅是时间结构,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的冗长人名,其实也是作家有意设下的圈套 🙂

我们会发现,这个家族男性就只有“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两个名字,而女性都叫“乌尔苏拉”“阿玛兰妲”或“雷梅黛丝”。

而且,凡是叫“阿尔卡蒂奥”的都是行动派,外向且强壮冲动;凡是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是思考派,内向且喜好独处(作家有意暗示第四代的阿尔卡蒂奥第二与奥雷里亚诺第二在童年互换了身份,死后下葬又鬼使神差地“错葬”在对方的坟墓里,是双方身份戏剧性的回归);凡是叫“阿玛兰妲”的都会染上luan lun的宿命;凡是叫“雷梅黛丝”的都美丽、烂漫且最终销迹于现实;而第一代布恩迪亚与乌尔苏拉近亲繁殖要生下猪尾巴宝宝的预言,终究在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的近亲繁殖中实现了,只因他们的名字中又重新带有了“布恩迪亚”与“乌尔苏拉”。

怎样,是不是又狗血又戏剧。。。

再细品,看到这些安排,我们就会发现马尔克斯的伟大高明之处——他并不是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一样,将他“宿命论”、“循环论”的哲学思想通过人物的语言或命运一层一层地进行一种几近于逻辑化的论证,而是将其溶于艺术构思,使小说情节之外的整个叙事结构都被浓浓地渲染上这样一种残酷的宿命感,更加深刻地传达出了“事不在人为”的徒劳与悲剧

这个家族还有一个不断重复的命运,那就是生下的孩子都是情欲或通奸的产物——第一代是如此;第二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婚配对象分别是丽贝卡和雷梅黛丝,但是为他们生下孩子的都是庇拉尔·特尔内拉;第三代的阿尔卡蒂奥狂热地爱上了自己的生母,但在生母的引导下与另一女子生下了孩子;第四代的奥雷里亚诺第二与生育对象费尔南达虽是夫妻,激情却渐渐消退(所以他一直在和佩特拉·科特斯偷情);第五代的梅梅和那位工人也属于通奸;直到第六代的奥雷里亚诺和他的姨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这里,才有了“第一个在爱情中孕育的生命”(但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一段luan lun之恋),而猪尾巴的预言也就此验证。

这实际上也是家族命运不断重复、轮回的一个体现。emm 挺惨的。

再进一步拆解,我们会发现马尔克斯的叙事技巧是多么的隐秘、先验,同时又完美得天衣无缝。有两个外来者一直参与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命运,那就是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和庇拉尔·特尔内拉。巧合的是,这两个外来者都拥有同一种魔幻能力:预言——梅尔基亚德斯早已在羊皮纸上写就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而庇拉尔·特尔内拉则可以用纸牌预见每一个人的命运

原来这两个外来者一直在以上帝视角旁观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嬉笑怒骂,原来一切结局早已在开头注定。

布恩迪亚家族的毁灭也是注定的、有迹可循的。

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个家族的孩子越生越少。第三代是阿尔卡蒂奥,第四代是奥雷利亚诺第二,第五代和第六代是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和奥雷里亚诺,每一代的兄弟姐妹中都只有一人承担传宗接代的任务。小说中表现得很魔幻和荒诞——比如奥雷里亚诺第二与佩特拉·科特斯的情欲不断高涨,换来的竟是家中牲畜的不断繁衍;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个家族中的男人们每一次变革之举,都让原先的社会更加崩坏一步。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自由党革命,换来的只是无休无止的毁灭性战争,并未实现自由和正义,反而最后“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唯一区别就是,自由派去做五点的弥撒,而保守派去做八点的。”以至于后来共和国政府治下的马孔多丧失了政治独立性。

而奥雷里亚诺第二引入香蕉公司,却让马孔多成了殖民地,丧失了经济独立性。前者是内部的,后者是外部的,内外合流,布恩迪亚家族毁灭的必然性自是不言而喻

《百年孤独》是20世纪后期的文学,属于现代小说。这里芳老师对比一波它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写作的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小说的一个很明显的区分特征,那就是技术层面的理性与操作性 。什么意思呢?我们说陀翁的“复调”小说中,人物都是有自己的主体性的,而不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也就是说,作者自己也无法预知其笔尖将要走向何方。

然而,现代小说则有点“主题先行”的意味了,像马尔克斯如此精巧的谋篇布局必然是通过理性提前归纳、整理好结构,然后着手创作的。 好,大家的笔记做好了吗?讲完这波神奇的叙述技巧,我们来唠唠这《百年孤独》中更加神奇的——

思想内涵:

一般的评论都在言说《百年孤独》如何真实再现哥伦比亚以及拉美大陆的历史:创建之初的马孔多是史前社会的写照;建村几年后马孔多人过上幸福生活是16世纪前哥伦比亚土著生活的缩影;吉普赛人的到来使马孔多有了工商业社会的喧嚣,这影射了西班牙等早期殖民者征服拉丁美洲的历史;不久后神甫、官员、警察的入驻,象征着封建社会形态的形成;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故事是19世纪哥伦比亚长期内战的写照;“有史以来最残酷的统治者”阿尔卡蒂奥是拉美频频出现的独裁者的化身;后来的香蕉公司、美国人、电影、留声机等现代文明的涌入,则影射了美国等新殖民势力的到来;而布恩迪亚家族的消失,则指向了拉美民族精神家园的消亡……

这样的对照观看不无道理,包括马尔克斯自己也说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就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但是,尽管作家本人在创作之时或许并无意于此,但他勾勒的范围其实已远远超出拉美大陆的限制,上升概括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命运,是一种更加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作家在叙述中暗暗指涉了人类命运的周而复始、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终归徒劳的必然。这是一种悲观却又清醒的体验,同时透露着重回自然状态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像战争后乌尔苏拉不断回忆草创时代的荣光与温存,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锤炼小金鱼时产生的对于回归童年的欲念

“孤独”也不仅仅是第三世界“落后”、“封闭”的代名词,更象征着人类整体的一种抽象的心灵状态。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与生俱来的特有气质,是第一代布恩迪亚看似疯狂的无边幻想;是奥雷里亚诺上校将锤炼的小金鱼卖出,又把换来的金币溶化重新打造小金鱼;是阿玛兰妲数十年如一日缝好寿衣又拆解,拆了又缝制的往复劳作…… 即做即毁,即毁即做,这是对人类历史最简要也最本质的揭示。

正如莫言所说:“他(马尔克斯)之所以能如此潇洒地叙述,与他哲学上的深思密不可分。我认为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的家园。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轮回,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人的位置十分渺小。他无疑受了相对论的影响,他站在一个非常的高峰,充满同情地鸟瞰着纷纷攘攘的人类世界。”

同样的,《百年孤独》的思想内涵也带有20世纪后期的现代气质。当科学否定了上帝,崇高与英雄便遁于无形;当民主取代了阶级,精英与贵族便走下神坛。于是文学也不再向上追求圣光的摹写,而是直击地表,探求地壳以下的黑暗。《百年孤独》即是如此,马尔克斯力图用一个魔幻世界来展示一个疏离又孤寂的心灵古堡,以期拉美人民以及全人类能够通过团结再度重回和谐秩序、重新获得爱,因为“孤独的反义是团结”

所以说,依托拉美历史实非必要,小说完完全全拥有自己独立存在的生命。布恩迪亚家族可以是拉美的兴衰,也可以是人类的兴衰;可以是一个细胞的生和灭,也可以是宇宙的生和灭。天地混溶,骤雨初歇,待阳光重现,或许一个新的史前社会又将“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InVisor学术科研!喜欢记得点赞收藏转发!双击屏幕解锁快捷功能~

如果大家对于SCI/SSCI期刊论文发表」「SCOPUSCPCI/EI会议论文发表」「名校科研助理申请」等科研背景提升项目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大家来戳一戳InVisor芳老师(vx:invisor003,记得备注”学术科研”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