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 | 为什么我们在双11总是控制不住剁手买买买?
2020年11月10日
InVisor学术科研
商科学生至少要参与一次的商战模拟,到底是什么?
2020年11月18日

《悲惨世界》的内核:「悲惨」人物

《悲惨世界》!没读过相信你也听过吧~ 这本书虽然名字起得颇有“世界末日”的错觉,但还不至于哈。不过,这《悲惨世界》的“悲惨”究竟是该怎么解读呢?

InVisor芳老师就先从《悲惨世界》的译名说起吧。《悲惨世界》法语原文 Les Misérables,相当于英文的 The Miserable,即“悲惨的人们”。译者翻译为“世界”,从翻译的角度上说算是保留了忠实和文学作品特有的信、达、雅~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小说《悲惨世界》(1862)中一插图

从书籍的起名,我们可以大概猜测到,这最核心的悲惨,是“悲惨的人们”,细看书籍内容——这部史诗级著作,故事时间跨度从1793年法国大革命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展开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图景,悲惨却雄浑的历史画卷跨越时空,因此又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继承西方文学以“人”为核心的母题,《悲惨世界》以刻画有血有肉的个人来搭建这座人性的全景式宫殿。在这座宫殿之中,具体人物的典型性、现实性、具体性并没有为宏大的命题所掩盖,反而处处支撑并推动着主题的揭示。

小说的主要角色——冉阿让、芳汀等劳苦大众形象,珂赛特、伽弗洛什等羸弱儿童,以马吕斯为代表的革命军众人…… 他们都是下层人物反抗封建力量和不正义的社会制度的革命之光。

大家或许可以和InVisor芳老师一起,回顾一下小说里的经典悲惨人物:

  • 沙威(Javert):
沙威剧照

出生于监狱的沙威,由于父亲是苦役犯而从小蒙受屈辱,便一心想要摆脱阶级的原罪。他的人生信条是法律、是制度,并坚持着这些信条到了极端的地步——他尊敬有着一官半职的人,认为他们是完美的;他蔑视罪犯,认为他们一旦犯罪便永无悔改。于是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将冉阿让绳之以法、完成使命。

可是在最后,当他的生命从冉阿让手中得救,他无坚可摧的信仰便被瓦解:为什么一个罪大恶极的苦役犯却有着一颗极度慈悲的心?!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安排他幡然醒悟。他没有选择去理解这其中的缘由,而是任由被制度蒙蔽的一生走向灭亡,注定是悲惨的一生。

  • 冉阿让(Jean Valjean):
冉阿让剧照

冉阿让的一生是赎罪的一生。因为一条面包而被罚终身苦役并从此被社会排挤,他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沦落为一个充满仇恨的恨世者。好在他遇到了一次又一次拯救他心灵的圣人米里哀主教,于是走上了朝圣之路。

悲惨的是,尽管他完成了自我救赎,salvation(拯救)却不能由其完全替代,他人、社会的“原谅”、接纳,才能让一颗破碎的心得到真正的安宁——冉阿让或是自觉一位圣徒理应光明正大,选择对马吕斯坦诚自己的过去,希望为他接受,可惜此举却拉开了他与其爱珂赛特之间的距离;而在冉阿让生命的尾声,我们看到他“高老头式”的父爱,这是自卑、是自我鄙夷、是心灵的扭曲。

他真的有罪吗?或许不,这罪是社会的规则造成的。恶法最狠毒之处,便是让受害之人自我审查,迫害他,让他反观自己,导致自我怀疑、自我降格。

  • 芳汀(Fantine):

芳汀是《悲惨世界》中一个悲惨到底的人物。她美丽却贫穷、真心却被欺。在泥泞的人生路上,她一步一步丢掉爱情、亲情、钱财、乃至最后的自尊。她有失足,但迎来这样的悲惨人生是偶然的,可是,不是她,也会是别人,对于那个凄冷昏黑的世界来说,她的命运又是必然的。

  • 珂赛特(Cosette)、伽弗洛什(Gavroche):

珂赛特后来虽然分别在母亲芳汀和“父亲”冉阿让的庇佑下获得相对幸福的人生,但她的童年却是一切下层儿童的典型写照——父母迫于生计无力提供荫庇,被剥削、被虐待;伽弗洛什则是冻饿交迫的城市流浪儿童代表,他们破烂不堪、瘦骨嶙峋,却乐观地、机敏地,助力着革命事业直至献生。

与吃饱穿暖却仍不餍足的上层对照,岂不悲惨?

  • 德纳第夫妇(Thenardier):

他们是小说中纯恶的代表,为了钱可以毫无底线。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良心几乎就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所以他们几近抛弃了人性中善的一面,社会造成了他们不完整的人格,他们难道不也是悲惨的吗?

  • 爱潘妮(Eponine):

爱潘妮的悲惨在于她对马吕斯无果的爱情。

她姓德纳第,这肮脏的姓使得她从小就由污泥浇灌。出生时和珂赛特一样美丽的爱潘妮,在久经风尘后却已宛如老妇。但对待马吕斯和珂赛特的爱情,她并没有陷害、阻碍,反而是予以保护,直到最后,这朵野玫瑰流出鲜血来祭奠她伟大的爱,她的灵魂也在此时得到净化,回归本质的善良。

  • 马吕斯(Marius):

尽管马吕斯是新生力量的代表,但他的一部分思想仍为旧社会所裹挟——尽管冉阿让是他爱人的父亲,尽管冉阿让似乎做了那么多善事,但甫一知晓冉阿让是苦役犯,他马上对其冷眼相待。他的态度使得冉阿让迅速衰老,这说明腐朽的思想已经渗入各阶层的心灵深处,使一位普通人的救赎又添新的波折。

思想被旧社会裹挟,加害他人而不自知,你觉得这算一种惨吗?

最后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悲惨人物”外,《悲惨世界》中值得关注的还有作者宗教观体现以及其于1827年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哦。

  • 宗教观:

雨果的宗教思想发展到《悲惨世界》时期表现出泛神论的倾向[1]——尽管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大肆抨击天主教教义扭曲、泯灭人性,但在《悲惨世界》中却认为存在着“infinite”(无限),这即是上帝、自然神,而米里哀主教则是 “Juste”(正义;公正)[2]——雨果宣扬宗教博爱思想与宗教感化力量,以至冉阿让苦难一生的结局就是进入基督教宣扬的永生“天堂”。那么相对照来说,这俨如地狱的人间不就是悲惨世界吗?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大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 [3]

  • 1827年提出的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4]“悲惨”与“向善”其实是一组核心的对照元素,可以说这些高尚的心灵仅是为了立足于世需要历经这么多痛苦是一种悲惨,也可以说,人类的意志也正在这些悲惨之中得到一次又一次涤荡,使“崇高”的可能性一次又一次拓宽。他们相互矛盾、却也相互印证。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分享三连哦,芳老师给你们比心心~~~

科研辅导论文发表有任何想法的同学,欢迎狂撩InVisor芳老师一起积极探讨(一般人不会告诉ta的客服微信:invisor003,备注“学术科研”齁)❤️❤️

参考

  1. ^朱维. (2006). 雨果宗教观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102-103.
  2. ^杨赢. (2020). 以人心为题的史诗——《悲惨世界》. https://mp.weixin.qq.com/s/Cijhvsdk83j92qBTx3Vdxw
  3. ^维克多·雨果. (2015). 悲惨世界. 李丹、方于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 ^维克多·雨果. (1961). 论美丑对照与艺术真实——《〈克伦威尔〉序》片段. 柳鸣九译. 世界文学,1961年03期,92-106.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