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到了,你还在想怎么脱单吗?
2021年2月19日
InVisor学术科研
学术报告PPT制作秘籍:学术科研的门面担当怎能不做好?!
2021年2月23日

樱花,飘雪,月色——日本文化里的物哀美学

前几日,InVisor芳老师在网络上看到一张日本风景图——灿烂绽放的樱花树与皑皑的富士山交相辉映,好不漂亮。

不过,在赞叹之后,芳老师脑海中竟然自动响起日漫女主的语气:花开得真漂亮呢,但是就快凋零了吧~芳老师心里陡然一惊,啊咧,这感慨式的“物哀”竟然悄然影响到我了,有点意思。

所以在本期文章中,InVisor芳老师想跟同学们聊一聊,日本文化里的物哀美学

樱花与富士山,图源网络

一、物哀美学的概念

物哀,其实就是“物之哀”,日语表示为“もののあはれ”。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体会,或是当下所悟的心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物哀”思想里,可以通俗地解释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短暂生命的叹息。可以说,物之哀,更多的表达了心中的“感动”。我们从日本文学作品来理解物哀的概念——

日本人最早的物哀美学表达,体现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这位平安时代的女作家宣扬了一种极致的“物哀”思想,即要懂得“物之心”,在体会世事变迁,四季更迭的过程中感知人生的意义,从而发现“物之美”。

紫式部画像,图源网络

关于《源氏物语》的解读,本居宣长《物哀》一书便描述道:

在《帚木》卷中有“连鬼神见了都不忍伤害的漂亮容颜”,《浮舟》卷中有“即便有将仇人变作恶鬼的狠毒之心,也不忍抛弃这样的美人”,如此之类的描写,无疑都是为了让读者感知人物的容貌之姣好、衣裳之美丽。[1]

在这些描写中,暗藏着一种美人极好,但红颜易老的轻叹,即是“人世的哀愁”

此外,村上春树曾说,“我们在春天迎接樱花、夏天看萤火虫、秋天赏红叶,即使所有事物最终都会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极的世界观中,积极找出了美学。”

川端康成更是表示,“日本国民性有着显著的特点……他们对残缺的月亮、初绽的蓓蕾以及凋零的花朵更为钟爱,他们认为在残月、蓓蕾以及花朵当中蕴藏着一种能够引发人哀愁和怜惜的情绪,显示的是一种悲情之美。这种悲情之美正是深入日本文化当中的‘物哀美’的精髓。”[2]

在这种美学观念里,樱花、飘雪、月色等绮丽而又短暂的元素,恰好显得无比契合——美丽却易逝的生命,就是“物哀”。

二、物哀美学的形成

那么,这种日本文化里特有的物哀美学思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InVisor芳老师认为有以下三大原因:

① 社会文化因素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社会与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有所依赖性与模仿性,中国古典文学里的自然情趣,感时伤怀等文学特色为日本“物哀”奠定了发展基础

但随着封建时代后期中国国力衰微与日本崛起新思潮的影响,日本社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文化体系与中国区别、脱离开来——相较于中国文人后期“存天理灭人欲”等的“理性文化”,日本文人更多地注重“感性”,强调个人对物之所感,对美的追求,“物哀”也就由此体现出来。

② 自然地理因素

物哀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有着很大关系。

日本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岛国,境内自然风光丰富多样:山脉、森林、大海、温泉、樱花……各不相同的自然地理造成了美丽多彩的日本,滋养着日本国民“美”的心灵。

但与此同时,地处火山地震带的原因使得日本国土自然灾害频发,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灾害随时可能将这些美景毁于一旦,对于日本人来说,境内的美丽风景是可望不可即、转瞬即逝的

在这样的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日本人内心的“物哀”观念也就根深蒂固,对于生命与美好固有的哀怜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③ 宗教思想因素

宗教宣扬的思想同样也是日本物哀美学产生的重要原因。

初期,日本受佛教影响,佛教文化中“万物皆空”“出世”的思想内核在一定程度上令日本文化远离了世俗物质,有一种“超脱”的独立性。

后来,日本神道教兴起,其对祖先和自然万物力量的崇拜和泛神信仰更是进一步赋予了日本文化以“灵性”,即万物有灵,万物皆可感,这种对于万物所悟的体会与情绪,也就结成了深深的“物哀”。

三、物哀美学的影响

从前文描述里,各位同学可以知道,物哀美学对于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管是火爆全网而被滥用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亦或是川端康成《秋雨》里的“我觉得火降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无法拥有美好的叹息或是美好逝去之后的哀悼,体现了物哀之美与愁。

而在日本动漫作品中,《萤火之森》、《秒速五厘米》等对于人类之间情感的细腻描绘与错过、失去形成鲜明对比,更是物哀之美的形式表达——完整的开始与破碎的结局,正是日式物哀里的真谛。

直至今天,仍有不少文学研究者对日本物哀文化进行研究,《电影<小偷家族>的“物哀”抒写》、《论<千与千寻>对日本物哀美学的继承与突破》、《“物哀美学”在<故都的秋>中实现的三重内涵》等文,是当代社会对于物哀美学的一大剖析,物哀影响之广,可见一斑。

而在现实生活中,物哀美学更是导致了日本人对于生死态度的异化

不管是其国内每年升高、居高不下的自杀率,还是做出极端选择了结生命的著名作家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等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物哀美学影响——追求“美的永恒”,认为生命之短暂虚无,从而走向了无法逆转的深渊

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物哀、幽玄、侘寂,图源网络

在文章最后,InVisor芳老师想说:物哀美学确实是敏锐人的心思,令世间万物皆有所生命,但是,这种对于美丽追求背后的悲观情绪,过度地陷入了感性困局,忽略了现实世界的本质意义,不可过度沉迷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物哀美学的内涵,其实就是一场关于“美丽”的悲剧,但是,悲剧过后应当有激励人心、奋发向上的内核,正如《雷雨》对于社会的批判与反抗,虽外悲,却内愤,如果只是一昧地悲情,则将陷入彻底的自我厌弃中。

希望每一位同学,不管是在学习、工作中,还是生活里,都能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切忌“物哀陷阱”!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双击屏幕喜欢收藏转发三连哦~

最后,如果大家对于科研背景提升论文发表「科研课题辅导」「名校科研助理申请」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大家来戳一戳芳老师(一般人芳老师是不会告诉ta客服微信滴:invisor003,记得备注“学术科研”哈~~~)❤️❤️

推荐阅读:

参考

  1. ^本居宣长,大西克礼.(2020).物哀.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 ^张锦.(2016).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外语学刊(05),172-174. doi:10.16263/j.cnki.23-1071/h.2016.05.042.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