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是公众以网络为载体,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的总和,体现了其不同的利益诉求[1]。”(《网络非理性舆论产生的社会心理根源》)
(哎呀,真是难得严肃的开头)
0202年,互联网不断发展使得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民众也越来越愿意通过网络媒体评态发表观点和意见,键盘侠的技能也与时俱进上升了不止一个level。有的意见确实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还记得当年政治课本里写的那句话吗?——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互联网的自由性、匿名性、即时性等传播特性,一些不良或非法信息迅速肆意传播,对公共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中有理性和非理性的部分[1]。理性的部分是指网民能够揭示特定现象的实际理由以及可能后果,并持有恰当的态度和信念;非理性的部分则是指网民对特定现象的前因后果做出错误的判断,并产生了错误的态度和信念。从我们的实际经验来看,非理性的成份似乎占据了大部分网络舆论,以至于人们一想起“网络舆论”四字就顿觉乌烟瘴气(此处芳芳子我为遭受过网暴的明星们“默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会出现网络非理性舆论???芳老师今天打算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
“人类本性憎恶那些缺乏可预见性和无意义的事物。因此,我们愿意在本没有秩序的事物中‘看到‘秩序,在原本偶然的信息中找寻含义。”(《理性犯的错》)[2]
这本来是有利于生存进化的,因为只有发现了规律才能加以掌握和利用,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然而,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有时候是偶然的,只有反映了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可惜不少稚嫩的朋友没有认清这一点。
若是将随机事件中凸显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来认识并推广,就会形成对他人、社会的非理性认知。而网络媒体上能够获取的关于某个事物的信息通常是不全面的,基于此类信息挖掘出的偶然联系就容易导致非理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比如网上某些“真人真事”编得让表示完全没有经历过的当事人都信了(这是什么神奇魔力转圈圈!!!)
网络信息通常是碎片化、片面化的,而我们在接收信息时通常是快速浏览,极少思考的,因此通常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观点来感知、消化新信息。此时负面的刻板印象可能会使得阅读者以不符合事实真相的视角来解释和评价一些信息。
例如每当交通事故报道中出现“司机性别为女”的信息,人们就会以“女司机”的刻板印象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甚至羞辱,认为这出事故是理所当然女司机的责任。
更特别地是,这一效应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更明显——人们会因为自己是某一事件/行为的观察者还是活动者而做出有差异的归因[5]。网民在网络上阅读和评价新闻事件时,是作为观察者,因此在归因过程中,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解释为个人因素所致,而很容易忽略环境因素的作用。然而自己一旦作为当事人恐怕就会更多地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环境所致,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也没办法,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舆论通常会对舆论所涉当事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许多观察者忽略了具体情境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也很难设身处地进行感同身受,继而肆意地批判当事人自己的过错。例如,对穿着性感又夜晚遭性骚扰的女性进行“荡妇羞辱”,认为“受到性骚扰都是你穿得太清凉”,归咎于受害者本身,而忽视受害者以外的环境因素:骚扰者的行为已违法、周围的治安并不到位……
例如常见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人具有社会性,当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同整个群体不一致或有分歧时,就会感到无所归属、无所依附的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趋向于和群体保持一致。
具体的事例在疫情期间数不胜数。例如美国在各大网络媒体上掀起的反华舆论。转移公众对政府的不满。2020年3月16日,总统首次在推特上使用的“中国病毒”(Chinese Virus)一词,尽管引起了医学界的一片反对和批判,但却收获了31万个点赞。随着感染人数的日益增加,美政府试图将疫情防控工作的失败甩锅给中国,在这一偶然的病毒爆发事件中寻找中国的“罪证”:病毒爆发地在中国、中国人吃得太杂而引入自然界病毒等等,对恐慌的群众而言足以定罪。同时国家第一号大人物的公然指责、不断增加的点赞数,让不知所措的群众下意识从众,最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华舆论,在各大网络媒体上肆意传播。
了解了非理性网络舆论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和参与舆论。芳老师希望未来舆论环境能摆脱混乱和污糟,更多地为社会的积极发展而服务。依旧,Love and Peace.
喜欢记得点赞点赞点赞,收藏收藏收藏哦~
对社会心理学等学术科研课题研究有兴趣的同学欢迎狂撩InVisor芳老师哦(一般人不会告诉ta的客服微信:invisor003,备注“学术科研”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