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or学术科研
时间管理下的笔记方法!——科研狗需要知道的十大高效经验(2)
2020年3月14日
InVisor学术科研
为了走到你跟前,学术期刊走了300年啊~
2020年3月14日

InVisor科研新闻 | 人类为什么需要μ子对撞机?

InVisor学术科研

自2013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于日内瓦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施行的对撞实验中成功地发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以来,InVisor芳老师我好久都没有听到过如此令人振奋的消息了!

要知道哦~建造一台对撞机无论是资金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是巨大的,CERN光是建个LHC就耗费了10年时间。不过这10年换来的成果是非常值得滴,LHC帮助我们证明了希格斯场(Higgs Field)的存在,真空就不再是以前认为的“空空如也”,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也似乎变得清晰了。

但传统的对撞机已经无法满足物理学家的需求,因为这些对撞机所对撞的粒子大多为质子和电子,电子在环形磁场中发生轨迹弯曲时,其自身能量会随着辐射的形式损失掉,想达到目标的能量值耗费的电力实在太大;而质子并不是基本粒子,在实验过程中对撞产生的能量可利用率仅为六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可谓非常不理想;“巨型”对撞机又非常伤财,科学家们只能另辟蹊径,发明一种又小性能又好的对撞机。

是的,μ子对撞机,上面的问题,它都能解决!!!!(据计算μ子环形对撞机只需要300米的周长就可以达到和20公里周长的传统对撞机一样的实验效果)。而这个故事,这还得从μ子的自身性质讲起….μ子(Muon)首先是一种基本粒子,跟夸克身份一样(后者可以组成其他粒子),不过它跟夸克并不是同一家族的,它是属于轻子(Lepton)家族的。这轻子家族有三代人,第一代人就是咱们常说的电子,以及它的老伴电子微中子;第二代就是μ子了,它也有对应的老伴μ子微中子;第三代名叫τ子(Tauon)τ子微中子。这些轻子不会参与强交互作用(Strong interaction)。虽然μ子叫做轻子,可它的质量比电子重多了,可达电子质量的207倍,但却比质子轻。最早μ子是由Carl D. Anderson和Seth Neddermeyer等人于1936年发现的,他们在观察宇宙射线的时候发现了这种粒子,随后现在多用这种来源的μ子来测量火山内部;除此之外,μ子还可以通过加速器产生,这也是μ子加速器的核心部分。

科学家们怎样才能在加速器重产生μ子呢?首先他们会把质子加速,然后轰击目标物体(Target),这样就可以产生所谓的次级粒子(Secondary Particles),包括K介子π介子以及主角μ子。这K介子和π介子非常不安分,他们会快速衰变成更多的μ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大团μ子云了。这μ子云虽然很多,但由于是质子碰撞后的产物,动量不均匀,会“四处乱窜”。没有形成足够强的μ子束的话,想进入下一步的实验无非是痴人说梦,所以物理学家们得想办法把这些散乱的μ子给汇聚起来。嘿,没想到这还成了个难点。科学家们发现,μ子束在垂直于束流方向上的扩散于温度密切相关,只要将μ子冷却下来就可以大大地减少μ子的“不安分”状态,让它们乖乖地排成纵队。科学家们倒不是没有冷却的方法,在对撞实验中常用的就有四种冷却方法:同步加速器辐射冷却、激光冷却、随机冷却和电子冷却。不过一个一个测验,发现无论用哪种方法,要想快速冷却μ子根本办不到,因为μ子的静止寿命只有2.2微秒,你还没等它变凉,它就真的凉凉了……看来,得想新办法了。μ子电离冷却实验合作组(MICE)就在最近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发明了一种新的办法,跟他们的名字相符:μ子电离冷却法。这个方法要求在加速器中加入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含有吸收能量的材料。当μ子穿过材料时,其中原子的电子会吸收μ子携带的部分能量而迅速电离,而μ子由于被吸走了一些能量而变乖,横向扩散会减小,μ子束就这样被聚集了起来啦~

科学家通过对束流质心的测量、μ子扩散程度以及密度分布来评价束流品质,筛选出适合的吸能材料,最终发现用氢化锂或液态氢材料吸收能量μ子束的品质较好。这一成果也是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离制造μ子对撞机又近了一步!未来μ子对撞机不但会帮助我们建造“希格斯工厂”(生产大量的希格斯玻色子用于研究希格斯场的相关理论),还会帮助建造“中微子工厂”,揭开中微子的奥秘鸭!



最后,大家可以对InVisor芳老师多多支持哦~点赞点赞点赞哈!!!如果大家对于科研背景提升」、「论文发表」、「科研课题辅导」、「名校科研助理申请」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来戳一戳芳老师(一般人不告诉ta的客服微信:invisor003,记得备注“学术科研”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