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or学术科研
想进牛津读数学?牛津数学系敲门砖——MAT了解一下!
2020年9月3日
InVisor学术科研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举办的系列国际数学竞赛来咯!
2020年9月11日

InVisor科研新闻 | 又搞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乘风破浪的女科学家们哪儿差了?!

InVisor学术科研

今晚要《乘风破浪的姐姐们》要大结局了,要成团了~你们猜猜InVisor芳芳子我pick了谁~

这个节目其实最主要目的是想呈现当代女性该对于“梦想”和“现实”有一个自信的人生态度。其实,即使现在到处都有倡导“男女平等”,但实际再也一些行业上存在一些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性别歧视”。

而,在学术界,对科学家性别上的“刻板印象”以及学术界里的“性别歧视”,其实根本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新闻了…但芳老师还是想趁着来聊聊,而且想来这种科研界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在疫情期间尤其凸显[1]

(芳老师默默叹气.gif)

只要是女科学家,在乘风破浪做科研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被其性别所困扰。因性别而产生的不公是结构性的(芳老师甚至觉得它是systemic系统性的🙂 ),它存在于女科学家学术生涯中的每一阶段。性别偏见往往是女科学家们遭受不公的重要原因。

2015年,Rachel Bernstei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科学仍然被视为男性的事业:基于性别偏见的国际研究(Science Still Seen as Male Profession,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study of gender bias)》的文章[2]。该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国内,“科学是男性的事业”这种刻板印象非常普遍;即使是在所谓性别平等的国家,科学家是男性的刻板印象也普遍存在,科学总是习惯性地与男性关联在一起。这样的偏见导致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常常被贬低、被忽略[3]

1993年,美国科学史家玛格丽特·罗西特Margaret Rossiter在《科学界的玛蒂尔达效应》一文中提出了“玛蒂尔达效应”一词,专门用以指称很多女性科学家的成就得不到正名,也未被历史赋予合理的地位的现象。

在实验物理学方面的造诣可与居里夫人相提并论的吴健雄女士 图源:网络

华裔美国女科学家吴健雄(这名字也不知道是不是迫于性别压力起的。。。)无缘诺奖一事便是玛蒂尔达效应的典型例子!!!

1950年代,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但没有实验证明,这一定律也只是一个假说。当时,学界中并没有人相信这一假说,也没有人愿意去做高难度的证明实验,只有吴健雄与其搭档们立即着手用精妙的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说,打破了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

1957年,假说提出者李政道和杨振宁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吴健雄的成就却被忽略了,她并未一同获奖。

富兰克林领导了关于烟草花叶病毒与小儿麻痹病毒的研究 图源:网络

英国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曾做出的堪称现代生物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也被有意识,有意识,有意识地忽略了!yysy,现在提起DNA双螺旋结构,大家基本只会想起两个名字吧——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但很少人会知道富兰克林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作为物理化学家和晶体学家的富兰克林,用x射线衍射拍出了极为清晰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这些照片为DNA双螺旋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实证依据。沃森和克里克利用富兰克林的B型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计算出DNA分子的基本数据,得到了DNA的双螺旋模型,并迅速将结果发表在1953的《自然》杂志上(同学们细细品“迅速”一词的微妙)。

而且,在论文的致谢中,他们提到自己在做研究时对富兰克林的成果只有一点模糊的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当时富兰克林也一同被刊发了,但仅被视为DNA双螺旋结构的一个证据,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仍然属于沃森和克里克。最终,未经许可便利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而富兰克林所做出的成就知道她去世几十年后才被承认…….

跨性别神经生物学家本·巴雷斯 图源:网络

上图,本·巴雷斯(Ben A. Barres)是一名跨性别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从2008年开始到2017年去世,他一直担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主任。

转性前,他常因自己以女性身份出现在男性主导的领域中感到苦恼。当他还以芭芭拉的身份在麻省理工念书时,有一次,他解决了一个人工智能方面的难题,当时全班只有他一个人解开了这个问题(优秀!),但他的教授坚持认为是他的男朋友替他解决的:)。

在2006年的《自然》评论中,本写道,有次在他以Ben的身份发表演讲后,他听到了一位听众的话:“本·巴雷斯今天举办了一次很棒的研讨会,他的工作做得比妹妹的要好得多。”然而这位听众并不知道,这位“芭芭拉妹妹”与本,其实是同一个人……


除了性别偏见外,还有许多因素正限制着女科学家的发展(乘风破浪的路真的好长好长)……

2005年8月19日,Science刊登了一篇由11位世界领先女性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几个妨碍女科学家发展的因素,包括教育途径、学术风气、男性与女性的潜意识偏见、家庭和工作难以平衡[4]。哈佛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在疫情期间,相比男性,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时长下降程度更大,因为她们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去照顾子女[5]

Anyway, 本·巴雷斯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科研做得好不好,与一个人是男是女并无直接关系。对于如何改变科学界这种性别不平等状况,Handelsman等人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建议——发展促使更多本科女性毕业生走上科学与工程学道路的项目;建立聘用前消除潜意识偏见的培训委员会;规范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薪水和培训途径;鼓励类似于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韩特学院的女性职业发展计划;发展帮助女性获得家庭和工作平衡的计划,比如说康奈尔大学为双职夫妻准备的“job-sharing”计划,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弹性工作时间计划,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校园抚养计划等等。

希望有一天,每一个有志于科研事业的人都能尽情发挥其才能,无论性别!

Love and Peace❤️❤️


最后,记得给InVisor芳老师点赞点赞点赞收藏收藏收藏,分享分享分享哦~感谢感谢鸭!!!

学术科研有任何想法的同学,欢迎狂撩芳老师一起积极探讨(一般人不会告诉ta的客服微信:invisor003,备注“学术科研”齁)❤️❤️

参考

  1. ^疫情下、科研中的两性不平等 | InVisor科研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DsbVU6Hu5-so4dVuOBA5JA
  2. ^Bernstein R. Science still seen as male profession,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study of gender bias[J]. Science. 2015.
  3. ^张培富, 李爱花. 玛蒂尔达效应:女科学家稀缺的历史困境[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9(03):134-139.
  4. ^Handelsman J, Cantor N, Carnes M, et al. More women in science[J]. Science, 2005, 309(5738): 1190-1191.
  5. ^Myers K, Tham W Y, Yin Y, et al. Quantifying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Scientists[J]. Available at SSRN 3608302, 2020.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