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论文无数的芳老师表示,如何修改同学们的论文、你们的问题出在哪儿,InVisor芳老师我早就看透了嘻嘻。今天这期文章嘛,来和大家唠唠如何在论文中使用被动语态!
那么首先,到底什么是被动语态捏?是不是有同学觉得芳老师问得莫名其妙的呢?但实际上,不少同学对被动语态都有着以下的误解——
误解1:被动语态的使用构成语法错误。被动语态的使用不是语法错误。这是一个与清晰度有关的风格问题,也就是说,有时候使用被动语态可能会阻止读者理解你的意思。
误解2:任何“to be”结构均构成被动语态。使用“to be”可以削弱你的写作的影响力,但是有时这是必要的。重要的是,“to be”本身并不构成被动语态。
误解3:被动语态总是回避第一人称;使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意味着句子处于主动语态。No, no, no实际上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在第一人称中使用被动语态。举个例子:I was hit by the ball.
误解4:永远不要使用被动语态。尽管被动语态会削弱你的写作清晰度,但有时被动语态其实比主动语态更加可取。
误解5:我可以依靠语法检查器来检查被动语态。参见误解1。由于被动语态不是语法错误,因此并不总是能被挑出来。
[中了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看看大家是否能不能找到伙伴哈哈哈哈哈哈哈~]
那么,咱们接下来定义被动语态!!!当我们将动作的对象变成句子的主语时,就会出现被动句。也就是说,无论执行动作的是谁,它都不是句子的语法主语。
来看一个傻乎乎的例子:
Why was the road crossed by the chicken?
句子中谁在过马路呢?鸡!它就是这句话的主宰,但是“鸡”并不在主语的位置。相反,“道路”是语法上的主语。而通常我们比较熟悉的措词(why did the chicken cross the road?)是会将“鸡”置于主语位置。在这里我们使用主动语态的动词,无论是越过马路,提出想法,提出论据还是侵害房屋(稍后会详细介绍)。
被动语态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它们无非就是多种多样的 “to be” (is, are, am, was, were, has been, have been, had been, will be, will have been, being)加上过去分词。
栗子:
The metropolis has been scorched by the dragon’s fiery breath.
When her house was invaded, Penelope had to think of ways to delay her remarriage.
接下来,咱们来聊聊清晰度和含义!
芳老师害(恐)怕(惧)你们使用被动语态的主要原因是,我常常不得不猜测你们变幻莫测的意思。让芳老师再把上面那个栗子搬出来吼:
When her house was invaded, Penelope had to think of ways to delay her remarriage.
像许多被动结构一样,这句话缺少对施加动作一方的明确指示,它完全没兴趣告诉读者谁或什么入侵了Penelope的房子。主动语态明显让事情变得更清晰:After suitors invaded Penelope’s house, she had to think of ways to fend them off.
因此,芳老师为了你们的论文的读者健康更喜欢你们使用主动语态。毕竟这样你们就偷不了懒,必须说出执行动作的人或物是谁。
再康康这两个栗子:
Gender training was conducted in six villages, thus affect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Plus, marketing links were being established.
这两句话都没有明确表示行动的参与者(谁进行了性别培训?谁建立了营销联系?),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很难理解这些社会互动的动态,甚至有时候可能还会想把作者拉到跟前,质问他到底是谁做了这些事(疲惫.jpg)。在下面这个例子里,InVisor芳老师我会用最后的力气向作者发出灵魂的拷问!
这个例子来自于一篇关于《奥德赛》的论文:
Although Penelope shares heroic characteristics with her husband, Odysseus, she is not considered a hero
谁没将佩内洛普视为英雄(she is not considered a hero)?谁?这很难说,但是该段的其余部分表明作者并不认为佩内洛普是英雄。读者可能还可以想到,这个没出现的“谁”指的是《奥德赛》的批评家、学者或现代读者。
这些不清不楚的表述会阻止读者欣赏你的想法。可能你在撰写论文的时候确实是了然于胸,然而作为不了解全局的读者,自然会感到一脸问号。
所以,敲黑板!预测、了解读者的反应,可以使你在进行学术论文修改时做出更有效的选择。你应该考虑使用被动是否会妨碍读者清楚理解自己的意思(长点儿心吧!)。
芳老师觉着吧,使用被动语态有时确实在不经意间泄露了同学们那懒散的思想吼。包括芳老师在内的身边的不少学术小伙伴都认为,过度使用被动语态的作者并没有完全考虑他们所讨论的内容,这导致了论文呈现出的是不精确的论点。
康康这个有关美国历史的例子:
The working class was marginalized. African Americans we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Women were not treated as equals.
这样的句子缺乏与上下文的精确性和联系,芳老师并没有从中看出认真思考的痕迹。读者对导致这些群体压迫经历的制度、条件、人为决定和矛盾一无所知。因此,读者肯定会质疑作者对这些东西的理解。
在讨论诸如历史学家或文学作家的作品的论文中,你可以通过在概述情节或论点时不依赖于被动语态show出你自己。而不是写这些引起芳老师心理阴影和高度警惕的句子:
你完全可以通过明确地将以下语句与作者联系起来!
那么,芳老师今天对于被动语态的讲解就先到这里吧,大家先好好吸收吸收!被动语态,作为一个大知识点,戳戳下面链接咱们继续讲解~学好被动语态可是对于你的学术论文语言大有帮助哦~
最后,希望各位同学可以赞同,点赞,收藏哦~点击三连,感谢三连鸭??
如果大家对于「科研背景提升」、「论文发表」、「科研课题辅导」、「名校科研助理申请」有任何想法,欢迎戳一戳芳老师(一般人不告诉ta的客服微信:invisor003)️❤️❤️
参考资料
Anson, Chris M. and Robert A. Schwegler.The Longman Handbook for Writers and Readers.2nd Ed. London: Longman, 2000.https://writingcenter.unc.edu/tips-and-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