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俄中三国文学对比(3):中国篇
2020年10月17日
InVisor学术科研
用上这些论文绘图工具,让你的学术论文“更好看”!
2020年10月20日

丧出有因:( 论“小镇做题家”们的生存困境

InVisor学术科研

InVisor学术科研

芳老师前段时间一边拍大腿一边和办公室同事聊起了当代年轻人的丧,顿时灵光一现,想到了可以给各位同学分享下芳老师对“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的看法,于是产出了这篇文章~

小镇做题家”一词源自豆瓣小组的“985废物引进计划”。自五月创建以来,小组已经吸引了十万多个985学生加入。在小组中,许多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们自称“小镇做题家”,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从小镇或小城考入985学校,却没能在大学这场更广阔的比拼中占据优势,来自大城市的同龄人更宽阔的眼界、更强的综合素质、更丰富的资源冲击了他们因成绩而获得的光环。

走出大学后,“做题家”们则要面对更具考验性的两难困境——扎根大城市难,回家就业机会少,也有些不甘心。在种种挑战下,许多人甚至感觉自己已经沦为心酸“five”,进组分享“失败经历”,分享躺平经验,报团取暖….

“做题家”“废物”“躺平”……看似丧气的自嘲背后,是年轻人们的无力与失落。年轻人们所面对的困境的生成与许多结构性因素有关,绝非能够用“不够努力”“虚荣”这些简单的个体层面批判解释。他们的丧实则是一种对难以跨越的现实的抵抗,以主动自贬、自我污名的方式宣泄焦虑情绪,实现自我和解及对现实的接纳(是不是很少有看到芳老师做如此文邹邹的定义嘻嘻)。

年轻人们将原本主流文化中的一系列符号改编、挪用、拼贴,从而发展出一种颠覆性的、对抗性的意义[1]。985five里的谐音,小镇做题家一词的发明,以及躺平一词的新含义等都由此得来,昭示着青年的温和反抗。

现在年轻人需要反抗的东西庞大且复杂。对90后甚至00后而言(芳老师是忧伤的90后),他们不再像70后、80后的长辈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机会,在阶层日益固化的当下,“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似乎难以再现。小镇小小的四方天空没能给他们的眼界和资源是阻碍他们迈进的重要因素。成长于大城市中的青年更有机会去看广阔的世界,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拥有更多的见识和资源。

此外,城市青年更有底气去接受失败,这在市场经济中显得尤为重要。小镇青年或许亦来自重视教育的家庭,不愁吃穿,但地域的客观限制使将他们局限在一个更小的世界中,难以在更多元的层面上与城市青年匹敌。优异的成绩本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优势,但在学历贬值的局面下,名校的光环被削弱,成绩能够带来的机会也急剧缩减。这些差距凸显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资源不均,这种不均影响了青年成长的方方面面,最终导致了巨大的城乡鸿沟。

此外,社会单一的价值体系也是他们/我们焦虑的来源。由于社会对于人的价值的评判标准单一,对于成功与否的判断条件也简单粗暴,年轻人们不得不铆足了劲挤进同一条赛道,去过那种唯一且确定的人生。对于小镇青年而言尤甚,他们无法承受不明朗的机会成本,没有足够底气去过不一样的生活。因而有学者认为,年轻人们的丧与其说是一种抵抗,不如说是年轻的岌岌可危阶级对结构性困境的调适与忍耐,因为这种丧文化并没有指向另类的人生道路。这一接纳吊诡体现为对于不成功/不高兴自我的坦然与宽容。[2]“废物”“躺平”等说法表明他们并未跳出主流的价值体系,仍旧在用这套单一的体系审视、评判自己。

在迷茫和焦虑中,这群年轻人聚集到了豆瓣小组中,以“失败故事”为社交货币,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并在其中找寻自我认同感。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在网络小群体内的信息传播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使人们沉浸在无意义感和荒谬感中,更难以走出困境。但无论如何,这个小组的存在给年轻人们提供了一个疗愈空间:在这里,失败被接纳,感情的宣泄被鼓励。这些年轻人们与庞大复杂社会结构的抗争不应该是孤独的,他们的不安、困惑与疼痛应该被看见。

然而在丧文化流行的当下,InVisor芳老师还是忍不住做“人间春风”给大家灌鸡汤、送温暖,倡导“自己努力,让别人丧去吧”的正能量价值观~ 教育始终是促进阶级流动的方式,尽管我们在职场和个人发展上可能存在着因城乡差距而形成的隐形“天花板”,可“小镇做题家”们还是不得不努力期待更上一层楼呀~

那何不来学术科研的道路上走走~ 联系InVisor芳老师参加SCI/SSCI课题组成员选拔,通过面试的你可以受到名校大牛指导在SCI/SSCI顶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为世界顶尖学校申请增加砝码or给你的学术道路点了盏明灯~~~~~~~~优秀学生还可在项目结束后获得丰厚的奖学金!!!

InVisor科研论文辅导与发表套餐​

InVisor论文润色与翻译​

梦想始于尝试:) 快来撩撩InVisor芳老师了解详情吧(一般人不告诉ta的客服微信:invisor003)。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分享三连哦,芳老师给你们比心心❤️❤️❤️

参考

  1. ^庞雨晨. 亚文化视角下90后“丧文化”的风格及其意义[D].浙江大学,2018.
  2. ^刘昕亭.积极废人的痛快享乐与亚文化的抵抗式和解[J].探索与争鸣,2020(08):107-112+159.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