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or学术科研
论文挑战!你能做出这样的图表吗?(1)
2020年8月12日
InVisor学术科研
论文挑战!你能做出这样的图表吗?(2)
2020年8月15日

犯罪心理学 | 不可饶恕的爱好:连环杀手都在想些什么鬼?

InVisor学术科研

(以下文章内容可能会引起部分观众情绪不安,敬请各位子女陪同家长收看~)

睡梦中正美滋滋的,手起刀落,还未见着翌日的朝阳呢,魂儿就没了。媒体面前处事不惊,警察询问淡定自若,InVisor芳老师寻思着:杀手都没有他这么“冷”哦!!

犯罪心理学 | 不可饶恕的爱好:连环杀手都在想些什么鬼?

对,说的就是震撼全国的杭州杀妻案!最近有关的新闻铺天盖地,吃瓜群众们无不惊悚于凶手残忍的行凶过程和面对媒体访问时的冷酷。由于案件还在侦察,很多犯罪细节目前还不为人所知,但犯罪时间线已经很清晰了:5号杀害妻子,6号带着口罩去超市买了洗洁精和创可贴,当天就完成了碎尸,骨肉分离,绞肉,然后冲下水道整个过程。随后许某去警察局报案,接受媒体和警察的采访和调查。后来警察分析监控,调查下水道,找到人体组织,查验DNA,最后将他抓捕归案。

如果说许某杀妻仅仅只是出于对夫妻生活的普通龃龉和鸡毛蒜皮的难以忍受,那么那些以杀人为乐的连环杀手(Series Killer)则更令人毛骨悚然:他们把杀人当成是一种再刺激不过的游戏!!

这种变态行为背后的原因,大家可能看到过很多不同的解释:原生家庭不和睦,幼年时期心理或生理创伤,社会、经济、文化变化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解释凶手“凶残”心理来源于何处。但芳老师更好奇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

变态杀手们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或者说,连环杀手们在杀人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鬼?

犯罪心理学 | 不可饶恕的爱好:连环杀手都在想些什么鬼?

来,看看学术界是怎么解剖连环杀手的内心的:

通过对凶手们的访谈、警察掌握的证据和法庭纪录,研究者们认为从个人爱好(休闲)角度来探索连环杀手们的内心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法。这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Csikszentmihalyi 提出的流理论(Flow theory)[1]。这个理论本意是侧重于研究个体如何才能在休闲活动(爱好)中获得最佳体验,他列出了六条检验是否达到最佳体验的标准:

  • (爱好)在技能水平和挑战之间取得平衡(太容易产生不了成就感,太难则会被劝退);
  • (爱好)有明确的目标(吃鸡就是PUBG中最主要的目标);
  • (爱好)要求集中精神(吃鸡要求我全神贯注);
  • 个体要从爱好活动中获得控制感(吃鸡这件事情我只要杀的人够多,我就能达到);
  • 时间变得更快(吃鸡再来一局)
  • 经验可以自动累计(我就是人型自瞄挂);

惊奇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原则在连环杀手的行为中都有所体现——

泰德·邦迪(Ted Bundy),全美最恶名昭著的连环性侵杀手,被认为是至少犯下了30起谋杀案(死刑前一天跟记者梳理了他的犯罪轨迹),其中确定有身份的死者有20位。

犯罪心理学 | 不可饶恕的爱好:连环杀手都在想些什么鬼?

其中FBI纪录了他的原话:

“在大多数情况下,(杀戮)这是一种高度的期待,兴奋和唤醒。 这就像一种冒险的事情。 也许出去猎鹿或钓鱼的人早上起床时有相同的感觉。”[2]

完了,最近沉迷钓鱼的芳老师瑟瑟发抖。

邦迪甚至将杀戮技巧跟平常爱好的技能进行对比:

“我不想简单地打个比方,但是因为一个人成为一名出色的网球运动员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外出做生意,或沉迷于跳伞之类的(其他)东西; 这些可能是他自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

另外一个应用的依据就是连环杀手们对他们首次杀人的满意度

对他们来说,谋杀的意义是拥有对另一个人的完全和最终的控制(生命权)[3]。但是他们往往无法充分控制其第一次杀戮行为,比如,杀人时机,工具,尸体处理等等,他们最开始的技能无法应对这些挑战。所以,他们通常会对第一次谋杀感到焦虑和沮丧。执法部门也可以从早期现场遗留的线索从而找到嫌疑犯。随着学习的积累和更多的经验,犯罪者掌握其杀戮方法和过程所必需的技能也随之提高,从而开始迎接成功完成计划谋杀的挑战。在达到技巧和挑战之间的平衡之后,犯罪者对杀戮情境就可获得更多的实际控制感[4]

例如,美国著名的BTK杀手丹尼斯·雷德(Dennis Lynn Rader),在犯案30年之后才被抓到,而其中能够定位他的唯一证据就是他最早期命案现场留下的DNA。

犯罪心理学 | 不可饶恕的爱好:连环杀手都在想些什么鬼?
丹尼斯·雷德,捆绑杀人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类似赌博,酗酒或者毒品,这些杀戮行为最终会蜕变成一种极端的爱好[4]。为了能够获得或者仅仅维持一定的愉悦感(跟大脑分泌多巴胺机制有关),连环杀手们会不停地犯案,直到他们被抓的那一天。因此,谋杀他人,这些罪大恶极的行为,也许就是连环杀手们玩的 “真人吃鸡”~

话说泰德邦迪的事件是有纪录片的哦,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搜索一下他的纪录片,你可能无法把他的形象和他所做过的事情联系起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变态杀手们的想法。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也不是这些杀戮脱罪的依据。相反,这些研究成果是为了更好地识别出凶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从而对他们进行更好地识别和定罪,拯救更多潜在的无辜生命。


最后的最后,喜欢就点个赞和收藏呗!InVisor芳老师给你们比个小心心❤️❤️

大家若对类似心理专业的科研辅导、论文发表有任何想法的话,非常欢迎来狂撩芳老师哟~(一般人不会告诉他的客服微信:invisor003,备注“学术科研”齁)~

参考

  1.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2. ^ D J Williams (2020) Is Serial Sexual Homicide a Compulsion, Deviant Leisure, or Both? Revisiting the Case of Ted Bundy, Leisure Sciences, 42:2, 205-223, DOI: 10.1080/01490400.2019.1571967.
  3. ^Bryant, C. D. (2003). Thanatological crime: Some conceptual notes on offenses against the dead as a neglected form of deviant behavior. In C. D. Bryant (Ed.), Handbook of death and dying, volume 2 (pp. 974–986). Thousand Oaks, CA: Sage.
  4. ^ab Hickey, E. W. (2016). Serial murderers and their victims (7th ed.). Boston, MA: Cengage Learning.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