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春节期间看电影了没有呀~
今年,我国的春节档电影市场可谓是如火如荼,从总体上看,目前春节档总电影票房已经超过了80亿元,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1];从部分来说,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实力强劲,档期内上映的七部电影票房均已过亿,其中成绩最为显著的是《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这两部票房已破40亿元的电影。
与《你好,李焕英》高票房高口碑的形象截然不同,伴随《唐人街探案3》自上映以来步步攀升票房的,是一路走低的观众口碑……
根据某电影评价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唐人街探案3》的评分为5.6分(总分10分),在评分开分以来就一直在不断下降,与四十多亿元的电影票房明显形成了鲜明对比。
《唐人街探案3》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票房低口碑的对比?
本期文章,芳老师将从以下三大原因来分析~
首先,《唐人街探案3》在宣发期间多次强调了“全片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IMAX摄影机作为现今全世界范围内分辨率和动态范围最高的摄影机之一,其拍摄出来的作品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广阔的影片视野与更真实的画面体验,确实是值得大力宣传的一点。
但是,《唐人街探案3》的本质是一部喜剧+推理元素的电影,过分强调制作水平的话,很容易就忽视了电影本身的内容,这是一大忌讳。很不巧,《唐人街探案3》严重犯了这一大忌。
作为一部侦探电影,《唐人街探案3》严重弱化了推理元素,本身的喜剧笑点也显得并不突出甚至还有“低俗”、“老套”的嫌疑。当电影自身的剧本架构无法支撑起剧情的发展时,就将沦为“烂片”。
学者丁鹏在《融媒体时代国产电影的品牌化构建研究——以电影<唐人街探案>为例》一文中指出,电影品牌的定位是电影品牌构建中应该最先考虑的问题,电影品牌定位必须遵循具有普适性效用的基本原则,从而保障品牌定位的准确性,同时也使得品牌形象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一有效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观众导向原则、价值导向原则和差异化原则三个方面[2]。
然而,《唐人街探案3》里犯人作案手段的不合理性、推理思维的不严谨性以及经不起推敲的故事内涵,都严重偏离了该影片品牌定位的准确性,长此以往,电影口碑也就自身难保了。
芳老师在电影评价网站上截取了关于《唐人街探案3》部分排名较为靠前的评论,大家可以从网友的描述中感受一二~(PS:涉及剧透,不想被剧透的同学跳过图片哦)
《唐人街探案3》是“唐探系列”电影中的第三部,作为同一系列的作品,观众难免会将其与前期作品进行比较。
以《唐人街探案》第一部为例,在异域风情的泰国展开的一场悬疑头脑风暴,剧本更是采用了“黄金失窃案”与“杀人案”双案并行的模式,不断的剧情反转与条理有序的故事叙述,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推理表演,最终斩获知名电影评价平台7.7分的佳绩与8亿多元的票房,可谓是成功的电影作品。
在此背景下,如前文所言,弱化了推理元素、不符合逻辑的破案过程,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唐人街探案3》质量就显得难以服人,与珠玉在前相比,本部电影也就无法避免被人诟病了。
作为系列电影作品的其中一部,《唐人街探案3》也无法避免系列电影发展的“通病”。
从7.7分到6.6分再到5.6分的电影评分走势,明显表现了系列电影质量与口碑的病症——一定时间跨度的电影制作周期,弱稳定性的电影创作团队,还有品质不可控的电影剧本创作……这些都深远影响了系列电影的发展,某一环节稍有不慎,就容易破坏整体口碑。
正如“囧途”系列,前期的高口碑发展到后来,也惨遭“滑铁卢”。所以,如何在系列电影的筹备与创作中把控好整体质量,精准品牌定位,维持住良好的口碑,是每一位电影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写到这里,芳老师突然有点感慨,其实,做科研与拍电影虽然看似道不同,但其中蕴含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唐探”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科研项目更不能忽视科学的本质,还要要“从一而终”,过分注意形式而忽略了研究内容,是绝对不可取的科研态度!
诸君共勉啊!
如果大家对于「科研背景提升」、「论文发表」、「科研课题辅导」、「名校科研助理申请」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大家来戳一戳芳老师(一般人芳老师是不会告诉ta客服微信滴:invisor003,记得备注“学术科研”哈~~~)❤️❤️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