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和InVisor芳老师一样,计划着学第二门语言,兴致勃勃地翻着各大社交平台希望get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但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知乎上,大家好像都在传递着一个这么个观念:学习第二门外语需要在特定的年龄段,也就是所谓的儿童关键期,过了这个关键期学啥啥不灵——得,想要学习的热情小火苗立刻被浇灭了一大半,信心啥的说没就没。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大多数行为领域中,能力随着个体的发展而逐渐增强。但早期心理学家Lenneberg认为,语言习得能力也许并不如此,它将在个体发展早期的一个所谓“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CP)内达到顶峰[1]。而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语言最容易的时期,超过这个时期,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尽管Lenneberg是针对母语提出的这个观点,但他也指出“关键期”也可以延伸到第二语言学习中。
支持二外 “关键期”假设的研究中最有名的是Johnson和Newport在1989年的实验[2]。实验选用母语分别为汉语和朝鲜语的在美移居者为被试。所有人在美国都已生活了9年,而刚到美国的年龄在3-39岁不等,这将作为被试暴露在二外环境的起始时间。实验中,被试需要判断播放的口语语句是否符合英语语法,其正确率反映他们对英语语法的掌握程度。
结果显示,3-7岁到达美国的儿童能够达到和本土美国人一样的语言流畅度,8岁以后测验成绩开始下降。所以结论是:开始学习二外的年龄越晚,学习者对二外语法的掌握程度越差。
然后这一实验结果导致中国大量的语言培训机构班“呼吁”“学习第二门语言要从娃娃抓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这一实验的设计在细究之下存在一定问题,或许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约克大学的Bialystok认为,首先实验的被试样本就存在严重问题[3]。
在较早年龄到达美国的被试在做实验时大部分都已是大学生。又因为被试在美国居住平均时长为9年,这些被试很可能从小接受了大量美国学校的教育,其中就包括规范的英语语言教育。
与此相对,较晚到达美国的被试如今主要是博士后和教职工人员,尽管他们可能在美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这其中就不太可能包括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比较系统明晰的语言训练。
所以,尽管都在美国居住了9年,但他们所处的英语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他们的英语经验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其次,原实验考察了12种英语语法规。但和开始学习二外的年龄相关的显著差异只出现在部分规则中,这引起了Bialystok的注意——如果说二外学习能力真的因为关键期的存在而体现出年龄上的差异,为什么某些规则没有差异?
随后她提出也许这是因为,测试结果有差异的语法规则并不符合被试的母语规则。进一步地,她提出假设,二外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母语和二外的语法上存在相似性。然后,为了验证这个假说,她做了两个实验。
综合来看,Bialystok得出结论:对二外学习者来说,难点在于二外和母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而这个困难对所有二外学习者都存在,无论他们开始学习二外的年龄是多大。因此,最根本来说,学习效果的差异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有关。
所以,表面上我们观察到,小孩子学二外就是比大人轻松快速。但实际上这种年龄优势并非生理原因所致,而是小孩子学二外时采用的策略通常比成年人的更有效。
其实这也不是小孩子更聪明,是成年人在成长时慢慢“变笨”了。
成年人说了几十年的母语,已经习惯了母语的规则体系。这时尝试学新的语言,就难免习惯用固有思维中的母语规则来辅助。而对小孩子而言,不管是母语还是二外,都是不怎么熟悉的,所以都会当成全新的东西来接受,更不容易受限制,所以二外学习自然不会受到母语的干扰。
不过不用担心,学好二外不是不可能的。学习策略选错了,大不了重新调整就是。要知道,学习策略的选择都在个人一念之间,而所谓的因为个体发展而产生的语言学习“关键期”更是不存在的。
简而言之,什么时候开始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学。将二外当成全新的事物来学,不借助母语的帮助,你就基本稳了。所以以后还有同学说学外语好难,要么是你“不会”学,要么是你“懒”得学。
最后,希望各位同学可以给InVisor芳老师赞同,点赞,收藏哦~点击三连,感谢三连鸭!!!!!
如果你对于科研辅导、论文发表有任何想法的话,非常欢迎来狂撩InVisor芳老师哟~(一般人不会告诉他的客服微信:invisor003,备注“学术科研”齁)❤️❤️